2022-05-23 10:27:24点击量:57199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中线关键性控制性工程,穿黄隧洞全长4250米。(资料图片)
夏日的北京密云水库碧水浩渺,群鸟翱翔。
从丹江口奔涌而来的南水在此蓄积,成为这座北京“大水缸”的主流。密云水库从2014年底蓄水量不足9亿立方米,增至目前30亿立方米,首都供水保障的家底更加殷实。
南水北调这项超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念兹在兹,2020年以来,先后到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中线渠首考察。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线陶岔渠首后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今天,75%的北京人、95%以上的天津人喝上“南水”。喝水问题解决了,缺水问题却依然存在。
南水来了,受水区缺水形势为何依然严峻?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总调度中心,记者看到陶岔渠首闸实时出水情况,清澈的江水正源源不断流淌,一路向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出水口流量达每秒400立方米,相当于1秒就能灌满一个25米长的标准泳池!
数据显示,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的东、中线一期工程,总投资达3082亿元,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等7省份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区、市),累计调水530多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4亿,间接受益2亿多人。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袁其田说,南水缓解了华北大地严重缺水状况,有效保障沿线群众饮水安全、复苏了河湖生态环境,但黄淮海流域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缺水形势依然严峻。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投入建设始于20年前,规划设计始于上世纪。几十年来,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迅猛,人口更密集,经济更发达,水资源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占全国15%的国土面积和6.9%的水资源量,承载了36.5%的人口、34%的国民生产总值、34%的工业增加值和33%的农业增加值。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匹配。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水资源演变的趋势加剧了我国水土资源不匹配的基本格局。”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浩说,一方面,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剧烈衰减。根据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2001年至2016年时段较1956年至1979年时段,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衰减了12%,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衰减35%。
另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粮南运”成为我国粮食生产贸易的基本格局,而粮食生产是高耗水产业,北方很多地区以透支水资源潜力维持粮食生产能力。据测算,“北粮南运”的粮食每年从北方带到南方的“水”达500亿立方米至6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缺水的北方在把“水”源源不断送回丰水的南方。
发展是硬道理,水则是硬约束。在京津所在的海河流域,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流域水资源严重超载,华北地区不得不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由于过度使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这里一度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历史欠账太多,已经产生了直观的、可见的危害。”王浩说,根据测算,浅层与深层相加,华北地区地下水“亏空”总量约1600亿立方米,其中有500多亿立方米的深层超采水是不可恢复的,这会严重影响区域长远的水安全保障能力。
通俗讲,目前华北平原已形成“大漏斗”,吞噬着天上地下来的水。“抽水容易补水难。”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李志竑说,尽管北调而来的长江水不停地弥补着华北“亏空”的河渠、湖泊,但要实现采补平衡、地下水水位回升,任务漫长艰巨。
地下水回升和人们生产生活越来越需要南水。“由于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工程沿线受水区对南水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旭光说,规划之初,南水北调只作为北方地区的补充水源,现在的南水已跃升为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
需求猛增,水源区的水够调吗?根据测算,河流天然来水有丰有枯,从平均年份数据上看,经过合理调度,长江下游来水可以保证东线工程调出量,丹江口水库来水量基本满足中线工程平均调出量。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新宜看来,华北地区缺水也是有限度的,“随着我国人口峰值的出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在达到峰值(称之为‘水达峰’)后自然会逐步降低。”
需要警觉的是,随着人们对保障优质水源的要求日益强烈,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工程效益的进一步发挥,目前积极推进的中线后续水源工程正是为了增大中线供水规模,提升极端情况下中线工程的保障能力。
如何既开源又节流,让一渠清水永续向北?
水是命脉,也是国脉,水资源格局决定着经济发展格局。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论证、勘测、规划、设计、建设,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江都水利枢纽出发,以京杭大运河为干线,用世界最大规模的泵站群“托举”长江水北上流入江苏、天津;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入渠,由世界最大的渡槽群“护送”南水千里奔流到华北大地。
南水北调工程既要保证水量,又要保证水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新使命、新担当。
“水质是南水北调的品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环保移民部环境保护处处长姚宛艳说,为保证水质安全,在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进入总体规划论证阶段时,国务院就定下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江苏关停了沿线化工企业800多家,山东建立了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体系。
实时、连续的自动监测站也对水质预警预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线干线工程建设了陶岔、姜沟、团城湖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可对输水水质进行在线监测和预警。
水质怎么样?北京南城居民早就发现,他们的饮用水水碱比以前少多了,口感也变得清甜了。他们不知道的是,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水质95%达到Ⅰ类水,干线水质连续多年优于Ⅱ类标准。比如,进津的南水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每升380毫克下降到120毫克;河北黑龙港地区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历史。
一渠清水,改变了一方水土。南水北调不止是一条调水线,更是一条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绿色始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蒋旭光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方面积极探索治污工作新模式,强化水源区和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一方面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去年实施生态补水近20亿立方米,是年度计划的3倍多,永定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今年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计划供水1.83亿立方米,全面助力京杭大运河近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千里南水,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地坚持“先节水、后调水”,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用水不再“任性”。比如,天津精打细算用水,把水细分五种: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实现差别定价、优水优用;河北则在全国率先启动水资源税改革,“三高”行业用水税率从高设定,以税收杠杆促节水。
“华北地区未来要不断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向发力。”王浩说,“开源”主要是增加水资源供给,“节流”则是要优化发展结构和质量、深度节水,持续加强用水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北“渴”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从“极度紧缺”转变为“紧平衡”,但北方水资源安全却容不得喘口气。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许继军说,从区域战略层面看,一方面,工程所具备的促进、保护和改善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日益凸显,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复苏对南水北调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相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承载起了促进南北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淮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等新使命。
2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显著提升,综合国力、国内外形势、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都发生巨大变化。王浩说,南水北调总体规划迫切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拿出来的规划设计方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如何确保工程持续高质量运行、后续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安全、平稳、持续运行2700多天。有个问题不可回避:工程至今从未停水检修过,重负的工程也需要“体检”。
“东线的沿线有洪泽湖、骆马湖等多个湖泊作为调蓄水库,工程检修有着天然时机,而中线是一根‘直肠子’,沿线没有配套的调蓄水库,要全面检修只能停水。”李志竑告诉记者,按照规划,中线每年要相机停水检修,之所以未能实施,就是因为南水已成为很多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甚至是唯一水源。一旦停水,有些受水区将面临断水。
现实不允许中线工程轻易断水,而如此大的工程需要停水检修,这是对世纪工程的又一项考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副总经理田勇说,既要确保工程安全又不能停水检修,我们只能边干边摸索,目前重点在监测、检测上下功夫,探索创新检修方式,比如运用水下机器人等科技手段。
在对工程系统开展安全评估后,工程技术人员发现,汛期、冰期等特殊时期的风险防范是中线干渠安全的最大风险点。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质量安全部安全监管处副处长宁青说,2021年中线沿线出现大范围超历史记录的暴雨洪水过程,郑州郭家嘴水库出现决口溃坝风险,“一旦溃坝,将直接冲断中线干渠,不仅影响沿线供水,更会威胁总干渠安全”。
尽管危机最终解除,但也敲响了受水区备用水源安全的警钟。袁其田认为,加强沿线市县本地水库与中线干渠的双向联通、新建调蓄水库是满足工程停水检修、应对突发事故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中线干线长久发挥作用的关键举措。作为中线后续工程,目前,按照“先用已建水库,再论证并新建水库”的原则,中线工程风险防御体系正加速构建。
水运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规划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向北方地区调水。这三条干线,就像三条巨大的“水脉”,把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相连互通,形成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供水新格局。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战略投资部资本运营处处长张杰平介绍,工程规划共三线八期,目前建成运行的东、中线一期只是其中的两线两期,后续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未来南水北调工程将如何推进?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深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比选论证。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正在推进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同时开展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等前期工作。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说,在优化东中线一期工程运用方案上,提升东中线一期工程供水效率和效益,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扩大东线一期工程北延供水范围和规模,置换超采地下水,增加河湖生态补水;优化调度丹江口水库,增加中线工程可供水量,提高总干渠输水效率。在加快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上,重点推进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深化东线后续工程可研论证,推进西线工程规划,积极配合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拟开工项目,引江补汉工程是从长江引水至汉江的大型输水工程,也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一步。据测算,工程建成后,中线工程年度北调水量将超115亿立方米。
“当前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最大的挑战是西线工程的规划论证。”在王浩看来,西线工程调水线路海拔高、覆盖范围广,应在紧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在国土开发利用保护的大格局上做好全局谋划和整体布局。
李国英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4日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继续扎实做好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各项水利工作,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作用。
水脉通南北,国运正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经济日报记者 徐 涵 吉蕾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