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文化-正文

守正创新 自信自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022-10-12 11:19:21点击量:5961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习近平主席近年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阐述,从多个层面总结和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思想内涵,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对于新时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经过认真学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之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作为现代化的一部分而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一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守正创新,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更是一种实践之路。《道德经》十五章中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保此道”就是要立足“根正”“不忘初心”,以求不忘本,不偏邪,不失根,不乱为;“不欲盈”就是谦虚待物不自满,不固步自封,不闭塞僵化,如此才能为后续的创新留足空间,才能促成“新成”出现。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局,或者使前行者迷失方向,或者使奋进者偏离轨道,或者使久行者半途而废。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境况下更要持之以恒地“守正”。因为只有坚定“守正”“不忘初心”,才能获得“邪不胜正”的自信,才能获得如孟子所言“威武不能屈”的力量,才能一如既往、不偏离康庄大道发展下去!正如《道德经》三十三章所说:“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从另一方面看,“守正”不是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地“守正”,不但守不了“正”,还会远离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正道。面对世易时移,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正”的主体和内核不变而其外部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就需要通过推陈出新的“新成”方式来实现根本上的“守正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最根本的“正”是“人民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点中很多内容都与此紧密相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2022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总人口数量达到14.12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8%。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过10亿人的各发达国家,其现代化是经过了几百年工业化历程的,而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其难度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非常繁重、复杂且极其伟大的系统工程,必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之壮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受益者是14亿多的中国老百姓,体现出来自人民、根植人民、造福人民的人民立场。正如《道德经》四十九章所说:“以百姓心为心”,要以民为本,顺乎民意,一切为万事万物服务,一切事情均按人民意愿来善治社会,这才是“社会最大的善”。这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主要靠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压迫和剥削殖民地人民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主席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体现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为人民谋福利的具体内容,即促进社会财富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让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从根本上,这仍是坚持“人民立场”,仍是在守正!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别于欧美国家经历过数百年天人相分和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现代化惨痛教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近十年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生态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近几十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完全打破了西方扩张世界霸权来实现现代化的老路,积极推动“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战略,始终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规则,在和平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和平,建设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以人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与我们党秉持的“以人民利益为中心”高度契合。这恰恰是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定海神针”——是“以道治国”中的“道”,是“天命所归”中的“命”,“师出有名”中的“名”,是“历史潮流”中的“潮流”,是顺应天意中的“天意”。只要深深扎根于此,我们就能在世界风云诡谲变幻之中岿然不动,保持战略定力,并能一往无前。

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时时处处强调“人民是地,人民是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信于民,受人民拥戴的根本法宝。这也是五千年来中国的最根本的“正”,是我们无穷自信的根本来源,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秉此开拓奋进,谁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历史变迁中的世界并非如如不动,而是日新月异。我国在参与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如何以去故更新的“新成”方式来实现根本上的“守正”,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也充分展现出开拓创新的伟大成就。

如何保护环境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保护环境、满足人民美好环境的需求”这一立场出发,亟须创新与环境相处之道,为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个精彩论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人类的发展所需都来自自然,因此需要开发自然,另一方面人类也要爱护自然,反哺自然,以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这都说明人类离不开自然,二者共生。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来看,其与“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在“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天”指的是包括宇宙天地、自然界、客观社会在内的自然理体,是人的存在前提和知行的理性依据。因此,人对于自然,不能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肆意妄为地破坏地球环境,而应该如《道德经》二十五章所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居于道、天、地、人中的四大之一,且是四者之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应该主动探索和践行对自然的认识和保护。又如《抱朴子·内篇·塞难》所言:“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以及《太平经》所说:“天、地、人民万物,本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尤也。” 都是在告诉我们,天、地、人都同为自然界一部分,他们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人的行为应该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互爱互成,形成和谐融通的统一整体。

其实,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不仅面临着自身内部的环境问题,由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过去相比,国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何站在世界视野上,既尊重各国发展形态的多种多样,与之和平共处,又能从中总结概括出一般性规律,为我合理采用,进而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也是通过创新以守正的题中之义。

《道德经》三十五章中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其内在含义是说,一方面,万物在遵行天道、与他者相处时,不可相互戕害,即相互之间应该和平交往、平等相处,既要发展自身,为自身和他者带来适宜的利益,又要从他者那里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营养。这是着眼于微观层面而言。另一方面,万事万物归往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系统的“天下”时,这个大系统的根本规则是平安和泰,也即这是个充满和平、安乐的大家庭,而不是一个充满敌视、争斗的组织系统。这是着眼于宏观格局而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深层思维逻辑来看:这要求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既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又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务必要在融入世界发展的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态度去吸收借鉴人类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为我所用。与此同时,既要坚定立足自身发展,又要通过强大自身力量,最终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可见,命运与共,世界大同,应被确定为每一个国家追求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最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颜色革命、网络攻击、战争威胁,金融霸权等,就是要打破守正,阻断创新。但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人民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方向,只要我们巩固和加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定信念、顽强斗志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海南省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昝虹兵

来源:人民政协网

推荐

热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