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张孝若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还是其他各类史料记载,都非常一致,那就是张謇于1853年7月1日,出生在海门常乐镇。所以,张謇是地道的海门人,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海门这方热土养育了张謇,按海门人的习俗,通常把出生地称为“血地”。张謇和海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理解:
一、海门养育了张謇
一是最初的学业在海门。张謇的父母很普通,却堪称是他最优秀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弱势群体的体恤和慷慨,对于邻里矛盾的无私和公正,对于钱财的认识和取舍,都对张謇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謇也在海门得到了几位恩师的启蒙和教诲。特别是海门厅训导赵菊泉,在张謇人生的至暗时刻,不但在学业上给予辅导,三年不收任何学费,还免费给他提供膳食。可以说,没有当年赵老师的救助,就没有后来的张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謇也是当年海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
二是最大的低谷在海门。少年张謇曾遭遇一场飞来横祸,也是一场灭顶之灾,那就是“冒籍风波”,张家被敲诈勒索,变得倾家荡产。张謇被诬告,险些入狱。这场风波历时五年,其中最艰难的时刻,张謇是在海门度过的。这场风波让张謇落魄潦倒,遍尝冷暖,陷入了人生最大的低谷。
三是最大的转折在海门。第一个转折在1874年,“冒籍风波”平定以后,张謇跟随通州知州孙云锦前往江宁担任幕僚,此时张謇正好21岁。离开海门时,张謇曾赋诗:“暂时离别勿耿耿,黄鹄有翼终须翔。”忧心忡忡和踌躇满志之情溢于言表。从偏僻的海门来到南京,这是他成年以后第一次走出海门,不仅在经济上解决了燃眉之急,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他的人生轨迹逐渐触底反弹。
第二个转折在1894年,在父亲的再三劝说下,张謇从海门出发到北京参加会试,最终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实现了由学入仕的成功逆袭,由此走上人生巅峰,为他20多年的科场苦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或者说是感叹号,这是他命运中最大的转折点和分水岭,为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最早的事业在海门。吴长庆被贬后,张謇带着几分遗憾、惆怅和无奈,在阔别家乡10多年以后,回到了家乡常乐镇,继承父亲张彭年爱乡爱民、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密切关注民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他在光绪十年(1884)的正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闻四甲颇有乏食之民,结队以索饷,多至数千人,有司漠然,可危也!”眼看饿殍遍地的悲剧就要发生,饥民暴动一触即发。在这紧急关头,张謇召集了一些有名望的乡绅,郑重地禀告通海两地官府,并说服当地粮户,拿出粮食平价出售给灾民,以解燃眉之急。在张謇等人的谋划下,当地的有钱人也纷纷捐款捐物,参与赈灾,因此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民暴动。此外,他和朋友发起建立社仓,遇到灾年时就开仓赈济灾民,社仓也被穷苦老百姓称之为“救命仓”、“救命粮”。
为了增加百姓收入,他还帮助父亲从湖州集资购买桑苗,动员乡民赊购,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后,他抱怨道:“夫今日官之贼民,不足奇也;所奇者,不知民为谁何之民,而官自以为贼民乃可效忠。”这是张謇初涉农商业的切身体验和深刻反思。
五是最深的牵挂在海门。张謇把海门,特别是常乐镇看成他的血脉维系之地。1897 年,张謇在常乐镇建造了张氏家庙。此后,每年在清明节等日子,张謇都要数次带领全家回来祭祀,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去世为止。张謇还整理了家谱,定名为《南通张氏常乐支谱》,把自己看作是常乐的一份子。
家乡海门,一直是张謇心中最温暖、最向往的港湾。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他每年都要挤出时间回常乐老家住上几天。仅在1917年,张謇在海门度过的时间就长达42天。翻看张謇日记和啬翁自订年谱,提及海门的有196次,提及家乡“长乐”(常乐)的多达200多次,足见家乡在张謇心目中的位置和份量。
以上可以看出,是海门形成了张謇独特的人格特征,是海门形成了他的精神气象,是海门涵养了他的学识素养,也是海门成就了他的人生梦想。家乡海门,就像张謇身上一个巨大的钢印,伴随终生,影响深远。
二、张謇成就了海门
张謇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坎坷,在“起承转合”中,可以说“起”在海门,他的人生和事业起点在海门。“合”也在海门,他的成功和回报在海门。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民初的近30年里,张謇及三哥张詧在海门境内创办了各类企事业机构近20家,留下了实业、教育、慈善公益等方面的诸多足迹,也留下了他开创近代化事业的成功实践。
张謇创办了海门第一家现代工厂——大生三厂,并在厂外沿河修建了100多间商铺,开设了很多商店,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兴旺的新市镇———三厂镇。他铺设了大生三厂至青龙港的铁路,开创了苏中铁路建设的先河。他还兴建了青龙港近代化码头,拉近了海门和上海的距离,极大地推动了海门的发展。所以,对于海门而言,无论是接轨上海,沿江沿海开发,还是码头运输、轨道交通,其根本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张謇那个年代。
张謇还创办了颐生酒厂,并在1906年意大利米兰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扬名全世界。民国初期,在张謇的推动下,酒厂所在地常乐镇也得以快速发展,集聚了近百个商家铺,当时苏北最大的典当行——和济典当行就在常乐镇。因为镇上半数以上的商铺都是张謇开发的,状元街因此被称为“张半街”。常乐镇的童谣里有这样两句:“小小常乐赛苏州,又有典当又有楼。”常乐镇当时的繁华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张謇等人还修建了青龙港,会云闸,青龙港河,创办了茅家镇大储四栈(仓储企业),通海汽车有限公司(总部在南通),海门大达趸步公司,淮海银行海门分所,电报局海门茅家镇分局等等。
与此同时,张謇等人在家乡常乐镇陆续兴办了包括张邵私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张氏私立初等小学校、张徐私立常乐第三初等小学校等多所近代学校。常乐镇因此成为南通新型学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成为海门乃至南通教育的一个成功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张謇还亲自为长乐镇初等小学校创作了校歌:“大江东下海潮上,潮潮都进青龙港。港中有三镇,长乐居中央。”他还写道“大家爱国先爱乡,长乐之校真堂堂。”在张謇看来,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一个基本的、必然的、现实的体现。
张謇等人还在海门创办了养老院、溥善堂等慈善机构,让各类弱势群体各得其所。
尽管张謇从资源整合利用的角度考虑,事业的主要基地在南通,但海门仍然是他在南通以外创办实业、教育、慈善事业最多、最全的地方,在张謇的统一谋划下,海门近代化从零起步,打造了民国版的“乡村振兴”“民生实事”“人才培养”样板工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彰显了张謇的实业思想、教育思想、民本思想和开放思想,使海门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张謇曾经写过一副对联:“身居台角、光照四方。”海门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张謇心系家乡、感恩家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就了海门,海门也因此记住了张謇,张謇作为海门人最杰出的代表,也永远被人们传颂和纪念。
三、张謇影响着后人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謇出生在海门,学习在海门,成长在海门,和我们有着相同的海门基因。“区域文化性格”理论表明,特定区域群体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会形成该区域群体的鲜明性格特征。张謇身上有着海门人的区域文化性格,理应成为我们最好的、最近的榜样。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视察,对弘扬张謇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作为作为张謇传人,我们该如何解读、学习、传承张謇精神呢?
一是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精神。张謇考中状元的第二年,就毅然弃官从商。他一生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眼底有山河,胸中有丘壑,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和人生追求融为一体,乡土观念和家国情怀在其身上汇成一股永不衰竭的源泉。用著名学者余秋雨的话来说,张謇是中国第一个关注公共空间的知识分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他办这么多的企业,获得的利润没有装入自己的口袋,而是全部投入到教育和慈善事业,以此造福社会,个人因此欠下大量的债务。到了大生集团走下坡路的时候,他甚至去登报卖字,维持教育和慈善机构的正常运转,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
张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下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大局同频共振?如何担当应有社会道义和责任?公民、企业如何向善而为、逐光而行,由“小我”走向“大我”?张謇在一百多年就给出了答案,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传承,也是无价的“精神富矿”,如今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如何完成这样的“精神接力”,是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品质。张謇生活在风云激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但他不抱怨、不消极、不激进,认为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自己开办工厂、兴办学校,发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深沉呐喊。张謇的这些理念,站位高,格局大,眼光远,在当时的特别背景下,是符合实际、顺应历史的。更难得的是,他既有宏大的志向又有严谨细致的作风,不好高骛远,也不高谈阔论。凡事从“大”和“小”两个维度去谋划和落实,大中有小,小以至大。既有大处着眼的战略,又有小处着手的战术,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用张謇的话来说,就是“立定脚跟,踏实做去”。他人生最后的时光,还奋战在长江保坍工程现场,真正做到了“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我们当下干事创业的条件更加优越,并不缺少宏伟的大目标、大战略,更需要张謇那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系统思维,由近及远,如此才能到达诗和远方。
三是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意志。张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艰难的一生、辛劳的一生。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张謇,觉得他做出了许多骄人的业绩,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如果换个角度,把他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考察,去研究他经历的很多磨难和挫折,我们会为之感动和震撼,会发现张謇在“面对我们微笑,背对我们流泪”,在一个“成功的张謇”背后,是一个“无奈的张謇”、“惆怅的张謇”。海门独特的人文地理特点,造就了张謇战天斗地、追江赶海的意志品质,正如新时代海门精神“海纳百川、强毅力行”所表述的那样,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发展。
四是包容开放、追求一流的眼光。张謇虽然是清末状元,饱读四书五经,但他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张謇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句话说得很朴素,却给人很大的启发。1904年,张謇东渡日本,进行近70天的考察学习,他把日本的成功模式总结为“圣王之道+机器之学”,并全面运用到实践中来。张謇办的很多事业,都是立足全国、放眼全球的,这些都体现了他国际化的眼光和追求一流的目标。也正是因为他高起点、高标准的定位,让张謇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甚至“全国唯一”,把南通建设成为全国的“模范县”。这样的精神品质,现在不但不过时,反而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传承接续。
四、后人传承着张謇
做好张謇文章,应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有形”和“无形”结合。张謇文化是海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海门的文脉和灵魂,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张謇文化有“有形”的物质存在,也有“无形”的精神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以“文化”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文物”的方式加以传承。海门除了有张謇大道、张謇学校、张謇公园等等,更应该把张謇的爱国情怀、实干精神、创新理念等,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宣传传承,真正让海门成为创业者的实践之地、创业之地,成为江海大地上的人文坐标、文化旗帜和精神高地,成为所有有识之士的学习之地、朝圣之地。
二是“当前”和“长远”结合。张謇是离我们最近的榜样,是一个可以学、学得好的榜样。对此,我们不用舍近求远、另寻榜样,而应该立足当前、由浅入深地加以学习。张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实践主义者,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无论是做人、做官、做事、做学问,对于我们来说,特别是对于下一代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教育资源、精神资源,这样优质的资源是无价的,是别的地方无以比拟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开发好张謇文化的地方特色课程,把其转化为无形的教育力量,让每一代海门人、每一个海门人,特别是每一个海门学子,都能受到它的滋养,就像张謇当年在海门的经历一样,受益终生。这是一个教育工程、实事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
三是“文化”和“产业”结合。在很多人看来,文化是要投入的、花钱的,但在产业大融合背景下,把“文化”和“产业”有机结合、相互加持、良性互动,就能提升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统一。海门作为张謇故里,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张謇文化具有唯一性、时代性和系统性,辨识度和接受度都很高。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说到底,比拼的就是有没有历史传承、有没有精彩故事,张謇是一个超级IP,他的身上完全具备这些要素,作为海门人,要有这样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张謇故里、诗画海门”的总体定位下,把张謇文化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高标准地产业化、项目化、市场化,打造闻名全国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由“张謇小文化”向“江海大文化”转化,由表层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真正让张謇文化这一黄金资源发挥黄金效益。(作者: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