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象观测历史悠久,远古即有观天(象)、测候的行为,夏商以后直至明清,历朝均设有进行天象、物候研究的观测机构。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古时的天象观测不分学科,观测手段多依据目测。气象观测的“器测化”是古代气象观测与近代气象观测的分水岭。据目前面世的史料记载,最早将西方气象仪器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而早期观测站的建立主要有三种力量:传教士、“海关”、侵略国。传教士于1872年建徐家汇观象台,联络网络北至西伯利亚,南至马尼拉、东到日本,西至印度半岛,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
张謇对测候所的直观认识来自日本。1903年,张謇应邀参加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在考察日本的制盐所、盐业调查所时,特别注意到了设于盐场的测候所,在日记中做了相关记录。
(张謇受邀参加劝业会优待券)
张謇建设测候所的推力则来自一次切身的体验。1905年八月三日,上海地区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风暴潮,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张謇当晚正在上海,在日记中对此次特大灾害做了完整的记录,感叹徐家汇气象台的预测真实。
正在这年年底,张謇在南通“规画博物苑”,拟测候室三间。张謇为博物苑题写的石额特别记录了这一段经过:“光绪三十一年乙巳,购并地二十九家,凡三十五亩有厅。越岁丙午,苑馆、测候馆成……”。翰墨林印书局于1915年夏出版的《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记录了测候所建设的大致历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观测地方气候之状况,验南通农业与气候之关系,复附设测候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就测候所安置测候器,并设寒暑亭于侧”。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一日,从事观测气候按日记载,揭所前而报告之,并登载通报以供地方人民佥知当日气候之状况。是为苑测候所记载之始,亦各县地方有测候所之肇始也”。
宣统二年(1910年),“造己酉测候年表”。
从以上记录可知,博物苑测候所建于1906年,1909年正式投入使用。测候所位于博物苑中馆,是一处相对独立的所在,原为三间中式平房,屋顶中央设露天平台,放置气象仪器,是南通最早的以现代科学方法观测气象的建筑设施。测候所所用仪器,为“购备日本制之测候仪器多种”。测候所每日所测数据不仅在南通本地报纸公开发布,而且与当时沿海垦区进行气象数据交流,以供人们生活、生产之需。
(南通博物苑中馆)
博物苑测候所开国人自办气象事业之先河,担负了一个地区气象网的功能,也为我国早期的气象科学培训了人才,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