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文道教-正文

陆文荣:考察道教宫观,明晰道教中国化方向

2023-01-14 14:15:43点击量:60865

海南国际自贸网讯(林锋云)道教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丰富和锻造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财富,但是随着明清之际社会变迁,特别是清代以来道教界文化人才的匮乏,在面对近百年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空前挑战中,道教界未能积极适应时代新要求的群体自觉,曾经长期作为中华文化发展之引领者和创造者的道教日渐衰落,甚至成为引起社会争议的一个群体,这也成为当代道教界面临的世纪难题。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通过学习二十大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海南省政协委员、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建议允许党员干部进宫观,考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陆文荣提出,只有完整认识包括道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芽、开花、结果。爱国的前提是要有国家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而民族文化认同又以民族信仰的认同作为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宫观所承载的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作为宗教的道教,而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道家文化,常被称作“黄老之道”,“黄老之教”或“黄老之学”,在汉唐和北宋时期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而作为宗教的道教是清末西风东渐以后的产物。现在的宫观实际上同时扮演着中国传统黄老道家文化与作为现代宗教的道教双重角色。因此,宫观不能被单纯地看作宗教场所,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黄老道家文化遗产重地。宗教界人士怎么爱国,要落实在维护和发扬中华民族信仰共同体的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样相结合,既要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但也不能忽视或轻视在汉唐和北宋时期作为中华文化之主流的黄老道家文化。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道教徒的元素”,已故英国科学家、《中国科学与文明》的作者李约瑟博士认为,如果将中国文化比喻为一棵树,那么道教是树根,儒家是树干,其他各家是枝叶。再好的树苗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也难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大家都不去道观,又怎么能全面了解道家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又怎么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芽、开花、结果呢?

陆文荣呼吁,考察了解道教活动场所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道教宫观不仅仅是寺庙,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根,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是信教群众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安顿之所,考察了解道教活动场所,了解信教群众的实际状况和切实需求,才能更好地管理服务信众,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陆文荣强调,道教信奉的神与西方超验世界的神存在根本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中国宗教的时候只提到佛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从来就没有提及过道教,而是批判清末洪秀全创立的披着基督宗教外衣的拜上帝教。毛泽东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提倡无神论,但是,从古至今,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而不是神,神与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道的产物。这显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所批判的西方创造万物并主宰万物的亚伯拉罕文化传统中的上帝或神。因此,道教虽然有各种神灵,但这都是顺应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各民族民俗信仰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以“道”作为根本信仰。中国历史上有“功德成神”的文化传统,道教信奉的神都是历朝历代的民族英雄、巾帼英雄,是一种圣人崇拜、英雄崇拜、乡贤崇拜,道教教化的目的也是让人们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文明的人。道教敬天法祖,主张崇有功、敬有德,神仙都是死后追封的贤人,与西方超验世界的信仰是截然不同的。

陆文荣建议,执政党考察道教宫观,了解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认识儒道两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为实践,洗心立德,提升自我,提升政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林锋云

来源:海南国际自贸网

推荐

热点

视频